百姓生活网j9九游会官方登录-九游会j9娱乐平台 2023-07-19 15:06:54 编辑: 周嘉
正值夏季,气温炎热,再加上暑假来临,未成年人溺水事故进入高发期。为进一步遏制未成年人溺水事件的发生,我市多地相继出台了预防未成年人溺水举报奖励制度,最高奖励额度可达1万元。那么,我们该如何预防未成年人溺水事故,又该如何施救呢?
多地出台预防未成年人溺水举报奖励制度
2022年,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发布的中国青少年防溺水大数据报告显示,我国每年约有5.9万人死于溺水,其中未成年人占95%以上。作为青少年意外伤亡的“头号杀手”,预防未成年溺水事故也成了暑期安全防范工作的重中之重。近日,仪征、江都等地相继出台了“预防未成年人溺水举报奖励制度”,并向社会发出通告,希望借助社会力量共同建立未成年人保护体系。
记者在这些通告中看到,市民们对未成年人积极实施教育、劝阻、施救并拨打“110举报”等行为,皆可以根据相关标准给予奖励,最高标准可达1万元。以江都为例,市民们发现有未成年人私自或结伴到河流、湖泊、水渠、池塘等室外水域游泳、戏水等情况,及时教育制止并拨打举报电话的,经核实后,每次奖励200-500元;发现未成年人落水存在生命危险,在确保自身安全情况下能够积极施救的,经核实后,视情每次给予1000-10000元奖励,特别情况予以重奖。发现有偷盗或故意损坏防溺水警示牌、防护栏、防护网等防溺水设施的,制止并举报每次奖励200元。
此外,这些公告中还明确指出,不主张未成年人或不会游泳的成年人下水施救,应及时呼救、报警、利用救生工具等方式进行施救。
未成年人溺水有时是“悄无声息”的
“很多人其实有个误区,觉得只有在水中拼命呼救才是溺水需要救助,其实,和成年人溺水不一样的是,有些未成年人溺水时是悄无声息的。”在不久前仪征市公安局真州派出所联合真州关爱工作站、社区网格员开展的“三防进校园”宣讲活动中,民警讲述了这样一个“冷知识”。
这种现象也被称为“寂静溺水”。2017年,西安某温泉世界就发生了这样一起惨剧,一个4岁的男童不慎溺水,但在他附近不远处、背对着他的母亲却并没有听到呼救,也未能察觉到异常。事后,母亲发现孩子不见了急忙寻找,经一小时的搜寻,这才发现了已没了呼吸的孩子。消息被曝光后,有不少网友现身说法,称自己小时候溺水时根本无法呼救:“我小时候就在游泳池里溺水了,明明水不深,但就是站不起来,也发不出任何声音,幸好有亲人在身边发现异常,这才把我拉起来。”
民警介绍,会出现这种情况,是因为溺水时孩子会变得紧张,肌肉也变得僵硬,因此很难挣扎和呼救。这就需要同行人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。如,溺水时可能会出现以下10种表现:头浸在水里,嘴巴在水平面上;头向后仰,嘴巴张开;眼睛空洞,眼神散乱;眼睛闭上,脸无表情;头发散乱在额前或者眼睛上而无动于衷;竖直方向上,腿部没有动作;换气慌乱,断断续续;想游向一个方向,但是无法前进;尝试翻转身体;好像在攀爬无形的阶梯等。
如何预防溺水和正确施救?
该如何正确预防未成年溺水,在发现未成年人溺水后,又该如何正确施救呢?民警介绍,对未成年人来说,预防溺水有“六不原则”,即不私自下水游泳、不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、不在无成人带领的情况下游泳、不到无安全设施、无救援人员的水域游泳、不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、不熟悉水性的学生不擅自下水施救。对家长来说,应及时掌握孩子动态,对孩子进行防溺水安全教育。
如发现未成年人溺水,首先应大声呼救,寻找更多人帮忙,并及时报警求助同时,未成年人和“旱鸭子”切勿盲目下水,以免发生危险。其次,可充分利用现场器材,如绳、竿、木板、救生圈等救人,如没有绳子、棍子可利用衣裤打结拼接,连在一起当做绳索,抛向溺水者。下水救人时,救人者应绕到溺水者的背后或潜入水下,从其左腋下绕过胸部,然后握其右手,以仰游姿势将其拖向岸边。
当溺水者被救上岸后,如有昏迷情况,应及时清理口鼻异物,同时呼叫120,监测呼吸脉搏情况,根据溺水者情况随时准备心肺复苏。心肺复苏流程如下:一手掌根部紧贴溺水者胸骨中、下1/3交界处,另一手掌重叠其上,十指交叉,掌心翘起,手指离开胸壁,双臂伸直并与溺水者胸部呈直角方向,按压力量应足以使胸骨下沉大于5厘米,压下后放松,但双手不要离开胸壁,反复操作,频率大于100次/分钟。
来源:扬州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