百姓生活网j9九游会官方登录-九游会j9娱乐平台 2023-10-27 10:18:08 编辑: 周嘉
10月29日是“世界卒中日”,今年的主题是“卒中:重在预防”。在我国,卒中盘踞大众健康“头号杀手”榜首十余年,比肝癌、肺癌、冠心病等更可怕。为何秋季脑卒中多发?如何预防脑卒中?脑卒中的康复治疗有哪些误区?记者邀请专家进行解答。
秋冬季脑卒中多发
男子游泳后突然昏迷
50岁的陈先生喜欢游泳,前几天下午游泳后,在回家路上突然昏迷,被路人发现后送到苏北人民医院救治。经医生检查,是颈内动脉闭塞导致脑内大血管闭塞,也就是出现了脑卒中。
经过神经内科专家紧急取栓,目前陈先生恢复良好,所幸没有出现偏瘫等后遗症。
秋冬季节是脑卒中的高发季节,气温骤降,会增加脑卒中急性发作的风险。苏北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陈蓓蕾表示,血压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有很大的关系,秋季昼夜温差大,导致血压波动,因此平时要注意血压的变化,定期测量血压,保持心态平和,避免情绪有大的波动。同时,有“三高”等基础病人群,不可擅自停药,遵医嘱规律服药,科学治疗,要定期复查。
记好五句口诀
快速识别脑卒中
脑卒中有高患病率、高致残率、高死亡率、高复发率、并发症多等特点,也是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“头号杀手”。
“如果不进行规范治疗,脑卒中患者出现并发症及后遗症。”苏北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李晓波介绍,俗话说“一人中风,全家发疯”,这是因为不少人一旦发生中风以后会留下残疾,有数据显示,约有3/4的脑卒中患者都会留下一些残疾,轻的生活能自理,重的可能是偏瘫卧床。
李晓波提醒市民,记住这些口诀,可以帮我们快速识别脑卒中:一是脸不对称,二是胳膊抬不起来,三是说话不清楚,四是身体难平衡,五是眼睛看不清。如果有以上任何突发症状,切勿等待症状自行消失,立刻拨打120到医院,越早进行血管开通治疗,愈后效果越好。
康复治疗误区
可能会加重损害
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也很重要。苏北人民医院北区医院(扬州市第二人民医院)院长、康复医学科主任孟兆祥告诉记者,由于患者或家属对脑卒中后康复的认识不足,在康复过程中存在误区,不仅不利于患者的恢复进程,反而加重了功能障碍甚至造成继发性损害。
有些患者及家属认为,中风后需要卧床静养一段时间,这是完全错误的。长时间的卧床制动会带来一系列的并发症,如深静脉血栓形成、肌肉废用性萎缩、压疮、坠积性肺炎、关节挛缩等。只要生命体征平稳,神经学症状不再进展48小时后就可以开展康复治疗,有研究表明,发病3-7天内进行康复治疗,达到生活基本能自理需45-53天,而超过1个月进行康复治疗,达到同样效果需3-6个月。
脑卒中患者越早下地走路恢复就越快?孟兆祥表示,脑卒中患者的肢体功能康复过程就像婴儿一样,需要经历翻身-坐-站逐步训练的过程,循序渐进,在双下肢各关节能够较协调地按顺序伸展、屈曲,并能负重支撑身体的重量及完成迈步的动作,才能开始下地走路。如果没有通过专业的康复训练,过早地勉强患者站立、行走会导致或加重关节损伤及双下肢伸肌痉挛,形成典型的偏瘫步态——“划圈步态”。而“划圈步态”一旦形成,想要纠正就较为困难。偏瘫患者应在早期进行正规的康复训练,提高步行的稳定性及减少患肢关节损伤。
【专家支招】
这样预防脑卒中
“脑卒中可防可治。”李晓波表示,脑卒中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、糖尿病、血脂异常、房颤、吸烟、酒精摄入、不合理膳食、超重或肥胖、运动缺乏、心理因素等,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、性别等。
首先,要定期进行卒中危险因素的自我筛查。控制好血压很重要。35岁以上应每年至少测量血压1次,高血压患者应每月至少测量1次,高血压患者还需要进行药物治疗;控制好血糖。无糖尿病危险因素的人群建议在年龄≥40岁时开始筛查,有卒中危险因素的人群应定期检测血糖;控制好血脂。20岁以上的成年人至少每5年测量1次空腹血脂,40岁以上男性和绝经期后女性应每年进行血脂检查,对于缺血性心血管病及缺血性卒中的高危人群,应该每3-6个月就要测定1次血脂。
戒烟。吸烟有百害而无一利,所有人都应该主动拒绝吸烟,并避免二手烟危害。
控制体重。超重和肥胖者可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、良好的饮食习惯、增加体力活动等措施减轻体重,有利于控制血压、减少卒中风险。
健康饮食。每天饮食种类应多样化,使能量和营养的摄入趋于合理,每日食盐不超过5g,少油饮食,控制胆固醇、碳水化合物摄入,避免饮酒,高血压患者服了降压药后不能喝酒。
科学运动。健康成年人每周参加3-4次有氧运动,每次持续约40分钟以上,如:快走、慢跑、骑自行车等,中老年人可根据自身情况参加有益省心的健身运动。
积极治疗有关疾病,如心梗、房颤、外周动脉疾病等。这些疾病人群的卒中发病风险明显高于常人,应定期体检复查,接受专科医生治疗,遵医嘱药物治疗。
避免情绪激动。那些脑血管已有病理改变者在情绪激动的情况下,很容易脑血管破裂,导致中风。
来源:扬州网